「老鷹老鷹飛上天,孩子快做官:老鷹老鷹飛高高,孩子中狀元。」 ─傳統搖囝仔歌

生命的誕生到終結,傳統習俗上,不同階段,會藉由不同生命儀禮來陪伴人們經歷與成長。有祈福、有提醒、亦有促進人與人互動往來的作用。人之初,是新生的開始,也是漫漫人生的開端。父母面對生命繼起的過程,最單純的想望在於寶貝的平安長大,傳藝收涎抓周全新改版,於臨水街5號中依循古禮舉辦人生各階段重要嘉禮,首先推出「做四月日」收涎儀禮體驗以及「度晬」抓周體驗,除了與您一同為寶貝祈福也分享寶貝成長的喜悅,亦讓傳藝園區陪伴臺灣社會找回傳統之文化價值。

傳統生命禮俗-收涎抓周
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以發展傳統民俗活動為主,呈現台灣歲時節慶結合傳統工藝及民俗慶典為宗旨,傳承台灣傳統民俗文化,規劃生命禮俗系列活動展現民間生命禮俗的意涵。

在人一生中,自出生、成年、結婚一直到死亡,期間所舉行的祭祀禮俗,亦即民俗學所稱的「生命周期」,其儀式為「通過祭儀」。傳統民俗除了各項節慶外,與人有著息息相關的就是生命禮俗了。生命禮俗與每一個人的一生中是環環相扣的,經歷著每一個環節就會進行祝賀儀式,而祝賀的儀式象徵著生命禮俗的源起。

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,從出生開始就有全家人的守護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生命禮俗的其中一站就是「收涎.抓週」,收涎抓週是為祈福小寶貝能夠順利平安長大的一項禮俗,將藉由傳統古禮與現代禮俗的結合,將進行一連串的生命禮俗儀式,為每位父母的心肝寶貝舉辦小寶寶的第一個重要儀式。

四月日收涎

嬰兒剛出生時,是不會流口水的,那時候唾液腺不發達,分泌的唾液較少,因此,就沒有多餘的唾液流出。但是到四、五個月大時,輔食的添加,對嬰兒成長影響極大,由於嬰兒飲食中逐漸增加澱粉等養分,唾液受到這些食物的刺激之後,唾液的分泌增加,但此時,嬰兒的口腔小而淺,吞咽的反射功能還不健全,不會用吞咽動作來調節口水,所以只要口水多了就會流出口外,一直要等到牙齒萌出,口腔深度增加,學會用吞咽調節過多的液體,這種流口水的現象才會逐漸消失。

週歲抓周

嬰兒經「七坐,八爬,九發牙」之後,逐漸長大,到一歲時,有的已經會走,還會開口叫爸爸、媽媽。民間對孩子的第一個生日,非常重視,而有周歲的儀禮。

週歲,俗稱「度晬」、「周晬」、「過周」、「對歲」、「度歲」等,是嬰兒出生後最隆重的儀禮。抓周做法各地大同小異,一般在廳堂舉行,在祭拜祖先和神明之後,收起祭拜的牲醴,並在桌上放一個大的竹編米篩,米篩內放置十二種不同的物品,象徵十二種不同的行業,接著把嬰兒抱放在米篩之中,若米篩是小形的,就放在米篩之前,讓小孩自由的取出其中一件物品,以測試孩子未來的職業和性向。這些物品依舊俗分別是書、筆、墨、印、算盤、秤、錢幣、雞腿〔或豬肉〕、尺、斧、蔥、蒜、芹菜、田土〔或稻草〕等等。嬰兒取書則為讀書人,筆墨為書畫家,印主做官,算盤、秤主商賈,錢幣主富豪,田土主地主,尺主工程,蔥意謂聰明,雞腿、豬肉謂食福,芹意勤勉,蒜意善算等各有其含意。又有讓嬰兒腳踏紅龜稞,取意長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