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流-緙絲
在古代被稱之為「刻絲」,因古代緙絲技術尚未成熟,織作完成的藝品的輪廓會出現簍空,故被人們形容像被刀雕刻出來一樣,故稱之為刻絲,於唐宋時期─重新訂名為「緙絲」。
緙絲是極端耗工也十分耗時的技術,古代的緙絲藝品製作時程動輒三年、五年,所以緙絲藝品十分的昂貴,故有「一寸緙絲一寸金」之說,專門形容緙絲的高貴。
目前研究顯示,中國的緙絲源自於約5000年前埃及與中亞地區的緙毛技術(以不易染色但結構紮實的亞麻為經,以容易染色但結構鬆散的綿羊毛線作緯的技術),於漢朝時期,此技術經由絲綢之路東傳至新疆、中原地區;而在唐宋時期,養蠶取絲技術更加發達,人們開始使用蠶絲線代替原本的麻、棉線,原本的緙毛,就成為了我們所知的─緙絲。人民的生活水準提升,奢華的工藝品需求量逐漸提高,故緙絲技術於該時代有了高度發展,成為專門製作皇宮御品的掛飾、書封、臨摹書畫的技術,而在明清時代,更升級為織作龍袍的技術。
原中亞地區,發展出舉世聞名的─波絲地毯Tapestry,絲綢之路西傳,造就了法國的─哥布蘭,藉由唐朝時期的日本遣唐使、遣隋使的努力,緙絲亦於日本奠基,形成日本的傳統織法─西陣織,是囊括紡織繡縫等等的絲織技術。
緙絲,傳入日本稱之為「綴織」,現今日本綴織技術之巔峰為「爪搔本綴織」……
現代日本綴織仍使用於傳統服飾─和服及腰帶、袋物、壁掛、屏風為多。於日本是相當高貴、典雅的紡織工藝。
黃蘭葉藝師與緙絲於日治時期,日本紡織產業開始在臺灣奠基,至民國60年開始臺日商業合作頻繁,日本綴織正式傳向臺灣。當時黃蘭葉藝師的母公司「大屯公司」作為第一波承繼綴織技術的臺灣公司,於此學習了日本綴織技術,亦從中發展出許多獨有技術。
「臺灣的缂絲」是「緙絲」繞了一大圈,從中亞、中國、經由日本才傳至臺灣,「臺灣的缂絲」年紀尚輕,但其技術獨創性、技術複雜性卻一點也不遜於何國家。